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久久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規劃計劃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規劃計劃

河源江東新區發展財政局關于印發河源江東新區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來源:本網時間:2023-11-09 16:22:11
字體【

河源江東新區發展財政局關于印發河源江東新區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現狀

二、存在問題

三、面臨形式

第二章  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發展目標

第三章  能源發展主要任務

一、加大電網設施建設,提升安全及智能化水平

二、大力推廣利用天然氣,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

三、優化儲運設施布局,保障成品油安全穩定供應

四、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擴大非化石能源利用

五、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穩步推進節能工作

六、培育新能源裝備產業創新發展

七、提高能源惠民服務水平

第四章  環境與效益分析

一、能源發展環境影響分析

二、預防和減輕環境影響對策

三、規劃實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管理協調

二、深化落實政策支撐

三、加強節能審核監管

四、加強能源支撐能力建設

五、做好能源應急保障

附表:“十四五”時期江東新區能源建設重點項目表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積極應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和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刻變化的戰略機遇期,是從舊常態躍遷到新常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攻堅期。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科學、系統地分析河源江東新區(以下簡稱“新區”)能源生產、利用的特點和現狀以及未來面臨的形勢,對保障新區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構建安全、穩定、經濟、環保的能源供給體系,保障新區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根據《廣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河源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河源江東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是新區“十四五”能源發展的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是規劃建設有關重大能源設施、制定能源領域相關專項規劃和政策的基本依據。

第一章  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現狀

(一)能源消費以電力為主,需求量相對平穩

“十三五”期間,新區緊緊圍繞將河源建設成為全省綠色發展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排頭兵的目標和“兩個河源”的發展理念,牢記新區作為“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的使命,積極采取一系列抓生產、促投資、保增長有效措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新區地區生產總值(GDP)從2015年的46.59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59.17億元,年均增長8.3%。能源消費主要以電力為主,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5.00億千瓦時,天然氣消耗量523萬立方米、石油及石油制品2.61萬噸,“十三五”期間電力需求呈平穩態勢。

表1 江東新區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和電力消耗情況

項目名稱

單位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地區生產總值(GDP)

億元

49.70

48.54

44.33

56.95

59.17

第一產業增加值

億元

6.16

6.30

1.53

3.64

3.9872

第二產業增加值

億元

26.44

21.51

20.22

16.60

21.1807

第三產業增加值

億元

17.11

20.74

22.58

36.71

34.0013

全社會用電量

億千瓦時

6.46

4.82

5.81

5.12

5.0048

(二)能源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供應保障能力提升

1.電力建設穩步推進。持續完善輸配電網建設,截至2020年,新區建設220千伏變電站兩座(方紅變電站、升平變電站)、總主變容量720兆伏安,110千伏變壓站4座(臨江、德潤、桂林、古竹)、總主變容量426兆伏安,在建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江東變電站、主變容量480兆伏安)。實施完成河源110千伏升臨甲乙線(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段)遷改工程、江東新區110千伏方紅至中心送電線路工程、江東新區110千伏欖臨、聯臨線遷改工程,電網架構進一步優化,電力供應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2.天然氣供應網絡逐步形成。新區天然氣主要由河源江東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和河源新奧燃氣有限公司通過汽車運輸供應,其中河源江東華潤燃氣有限公司2018年開始投產,2018年銷氣量1324萬立方米,2019年銷氣量360萬立方米,主要由LNG氣源商保障氣源以及通過河源華潤、龍川華潤、和平華潤合理調配氣源;河源新奧燃氣有限公司承擔部分供氣任務,2019年供氣240.52萬立方米。截至2019年,河源江東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已鋪設天然氣管網長度9公里,供應能力達到5000立方米/小時,配置有2個150立方米LNG儲罐;河源新奧燃氣有限公司江東新區天然氣管網鋪設長度148.51公里,調壓設施236個。“十三五”期間,新區配合完成了西氣東輸三線閩粵支干線(廣州-潮州段)工程建設,其中江東新區屬地管道長度13.1公里,途經古竹鎮6個村委。

(三)可再生能源利用得到有效推動

“十三五”期間,新區通過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利用工業園區廠房屋頂“自發自用”的用戶側并網發電和余電上網等方式,積極發展光伏發電利用項目,截至2020年,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440.5千瓦。鼓勵支持生物質能、沼氣、垃圾焚燒發電等開發應用,積極推動垃圾焚燒發電、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等重點項目建設。

二、存在問題

(一)能源供應保障能力有待加強

新區自有能源資源匱乏,屬于典型能源輸入型地區,主要一次能源全部依靠外部輸入,電網架構需進一步完善,以適應持續增長的電力需求,天然氣管網尚未覆蓋,天然氣供應主要依靠汽車輸送,天然氣、成品油等儲備設施建設規模有限,天然氣等能源供應及儲備應急供應能力欠缺。未來,新區將立足“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的戰略定位,發揮新區在產業布局、地理位置、產業基礎和發展空間等方面的優勢,融入“雙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打造大灣區現代化產業體系戰略腹地,經濟發展適度重型化是迅速壯大經濟總量的關鍵,而能源消耗也將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壯大而上升,能源供應能力有待加強。

(二)可再生能源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

可再生能源發展受資源稟賦、生態保護、資金等多重因素制約明顯,清潔能源消費比重仍偏低。生物質能應用方面明顯不足,沼氣發電、生物質分布式熱電聯產、農村規模化沼氣工程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推進工作需進一步加大力度。受風力資源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風能發電方面未能實現突破性發展。

(三)能源管理工作有待加強

一是能源統計監管能力有待提高,能源主管部門未能及時掌握新區各種能源消費量及能耗指標,有效實現能源管理的精準化與監測的信息化;二是能源發展統籌協調機制有待加強,能源發展牽頭部門人員配備偏弱,統籌協調能力和手段不足,與周邊區域相比,能源領域尤其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領域示范重大項目偏少,對新能源建設項目扶持力度不夠;三是區內重點耗能企業及公共機構的節能監管工作有待加強,需明確節能降耗基數及能效指標任務,有效推進重點耗能企業節能工程,嚴控新投資建設企業的節能評估及審批,提高新區企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四是能源消費增量目標有待協調爭取,能源消費量將隨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而上升,而目前新區能耗總量基數較小,向河源市所能申請能耗增量指標的大小將會直接影響新區的發展。

三、面臨形式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深入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的關鍵時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加突出,能源發展正處在方式轉變、動力轉換的攻關期,新能源與傳統化石能源轉換的臨界點已經到來,智慧能源體系加速構建,氫能等新技術面臨全面突破,電動汽車等產業與電力系統跨界融合,電力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過高的對外依存度對我國能源安全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在能源安全保障上,要堅持立足國內,向縱深推進能源安全新戰略,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十四五”期間,新區經濟將快速發展,持續加快項目引進和建設,大量工業企業落戶,面臨引進項目對優質高效能源的迫切需求以及打造“全省綠色發展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排頭兵”對清潔低碳能源的綠色需求。

(一)能源科技創新帶來發展機遇

當前全球能源技術進入高度活躍期,圍繞綠色低碳和節能環保不斷在加快能源科技創新步伐,微電網、智能電網、“互聯網+”、智慧能源等能源新技術、新業態蓬勃興起,能源有望成為引領產業變革和經濟轉型率先突破的領域。智慧能源、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有助于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為能源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一輪能源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形成歷史性的交匯期,能源系統將走向智能化,能源科技創新加速推進,以智能化為特征的能源生產消費新模式開始涌現,智能電網加快發展,分布式智能供能系統在工業園區、城鎮社區、公用建筑和私人住宅將進一步應用,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進程加快,智慧能源新業態將現雛形。

新區應瞄準能源技術革命的方向,把握能源科技創新帶來的機遇,超前布局一批市場前景廣闊、有基礎優勢的能源新型產業的細分領域。

(二)“雙區”戰略疊加實施帶來機遇

隨著大灣區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區域內分工協作的深度和廣度將持續提升,珠三角產業優化升級不斷加快,發達地區經濟溢出效應將更為明顯,新區在“雙區”驅動效應機遇下,高標準謀劃建設“深河特別合作區”,依托省級產業轉移園,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帶動,重點發展新材料、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產業鏈招商,為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增長點的同時,也為電網、油氣、新能源、儲能等能源基礎設施及關聯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三)能源清潔低碳發展成為大趨勢

當前,全球能源格局和治理體系加快重塑,能源清潔低碳發展成大勢所趨,在人類共同應對環境、生態和氣候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開展能源轉型戰略研究,制定積極的綠色低碳能源政策,推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加大碳排放核查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能效目標,主要國家已開始把工業結構向符合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方向發展。

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推進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發展是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度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間是風電和太陽能行業進入平價時代的拐點,是太陽能發電及風電等清潔能源走向主流能源的關鍵時期,新技術的應用,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以及政策環境的進一步完善,將加快能源行業從過去粗放式向經濟化轉變,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對于新區而言,“十四五”時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努力建設好北部生態發展區、全力打造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的同時,融入國家與廣東省大局,加大清潔低碳能源發展力度,勢在必行。

(四)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帶來挑戰

近年來,國家和省提出了更為嚴格的大氣污染防治要求,對能源消費總量、消費強度、非化石能源占比的考核力度不斷加大,通過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和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費需求,促進發展清潔能源,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十四五”時期,新區將進入跨越式大發展階段,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阿里巴巴(廣東河源)云計算數據中心等一批工業高耗能項目將建成投產,能源消費總量必然剛性增長,能源發展面臨經濟快速增長與節能減排任務的雙向擠壓,給新區能源“雙控”目標的完成帶來挑戰。

第二章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把創新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落實能源高質量發展要求,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為主線,統籌總量控制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新能源,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完善能源管理體制,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加快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能源供應和消費體系,為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則

——保障能源供給,協調發展

以保障能源供給為主要任務,強化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外來能源供給力度,適度提高自主能源生產能力,發揮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大重要能源運輸通道和基本能源保障設施的建設力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能源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

——優化能源結構,低碳發展

推進傳統能源集約化、清潔化、低碳化開發利用,擴大可再生能源投資,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力度,引導可再生能源消費。鼓勵能源消費終端利用電力和天然氣,嚴控煤炭消費增長,積極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天然氣、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消費比重。

——適度超前規劃,安全發展

適度超前規劃建設能源基礎設施,多元化配置能源品種,多渠道引入能源資源,加快電力通道、城市電網、農村電網以及支撐電源的建設和改造,合理布局能源儲備設施,健全能源儲備體系,完善應急預案,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調節能力。

——堅持節能降耗,高效發展

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進能源產業發展和節能降耗,科學調度,引導調控能源合理需求和消費,逐步降低能源強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強化能源需求側管理,加強重點領域和重點用能企業節能,保障人民生活、城市運行和符合政策導向的產業的用能需求。

三、發展目標

——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強

電力、成品油、天然氣等能源供應體系日趨完善,能源來源渠道有效拓展,促進電網供電能力和可靠性,電網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天然氣供應能力大幅提升,成品油儲運及零售設施合理建設,成品油供應更加有保障。

——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合理

保障規劃期新增重大項目的電力負荷及電力需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市正式下達目標為準)。到2025年,全社會用電量控制在20.60億千瓦時以內,最大用電負荷控制在36.99萬千瓦以內。

——能源消費結構逐步優化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清潔能源的消費比重,積極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促進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優化。到2025年,新區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0%(具體以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為準);提高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消費比重,到2025年,天然氣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0.9%。

——節能減排工作有序推進

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發展,鼓勵低能耗產業發展,大力推廣節能減排先進適用技術,降低產業發展耗能,降低建筑領域耗能,提倡節能消費。到2025年,新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5%(具體以市下達指標為準)。

——民生用能水平明顯提升

實施城市民生工程,進一步提高天然氣普及率,實現天然氣管網覆蓋至核心區及一半以上的鄉鎮,加大推進力度,提高農村地區生活用電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表2江東新區十四五能源發展主要目標

類別

指標名稱

單位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屬性

能源

總量

天然氣消耗量

億立方米

1600

7400

36.8

預期性

全社會用電量

億千瓦時

5.55

20.60

30

預期性

最大電力負荷

萬千瓦

10.78

36.99

28

預期性

結構調整

天然氣占能源消費量比例

4

10.9

--

預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

16

40

--

預期性

效率目標

單位GDP

能耗下降率

--

15

2.9

約束性

環境目標

單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完成市下達任務

約束性

第三章能源發展主要任務

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扎實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補齊能源發展短板,以能源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開展新能源建設,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落實國家“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構建“安全、經濟、綠色”的能源供應體系,切實提高新區能源發展和保障水平。

一、加大電網設施建設,提升安全及智能化水平

堅持綠色供電,形成以接受區外清潔電力為主、區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發電為輔的供電方式,依托現有高壓電網,完善區域電網系統,配套相應的儲能、應急設施,充分消納本區內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發電量,構建安全高效的電力供應體系。

(一)加快區域電網設施建設

按照建設“可靠、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化城市電網的目標,加快外來電送入通道和城市電網建設,完善220千伏主網架結構,提升電網受電能力。圍繞產業園起步區等經濟發展熱點和城市建設重點區域,進一步優化完善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布點,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用電需要。重點推進220千伏江東變電站建設,形成“上寨-方紅-江東-升平-越王山-上寨”的雙回路環網結構,供電可靠性較高,投產后可解決江東新區阿里巴巴數據中心等大用戶負荷增長需要。規劃新建110千伏變電站(梧峰站、格嶺站、江口站、高望站)及相應配電網,新增110千伏變壓器容量618兆伏安,增長率為175%,有效增強區域電力供應能力,起步區適度提高供電可靠標準。

(二)積極推進智能配電網建設

推進智能微電網試點建設,積極接納各類分布式能源。高壓配電網35千伏及以上新建或全站改造變電站應全部按照智能變電站標準建造。中壓配電網智能化建設目標是2021年全市域實現饋線自動化覆蓋率100%,其中B類區域在2021年實現光纖全覆蓋。通過先進的智能技術支撐,實現配電網運營可觀可控,顯著減少故障影響范圍和時間,打造高水平電力供給、消費、配置、服務示范區。推進智能電網和微電網示范建設項目。以智能電網綜合建設工程為重點,推動區域智能電網全景監控、智能化營配、用電信息采集與控制等新技術應用,探索交直流混合配電網和直流微網的應用,合理配置集中和分布式儲能系統,實現儲用靈活雙向運行,有效消納清潔電能。

(三)推動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建設

積極推動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建設,逐步形成以住宅小區、辦公場所自(專)用充電設施為主,以公共停車位、道路停車位、獨立充電站等公用充電設施為輔的充電服務網絡。大力推進江東新區智能停車設施建設項目,對管轄區域內建成區、產業園區、高鐵新城區所有公共停車場車位和充電樁(政府投資的利用市政公共場地、城市道路設置的停車場車位和充電樁)、機關事業單位停車場車位以及后期增加的停車位和充電樁進行建設和運營管理,通過政府采購模式引入具備資金、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能力的特許經營者,成立智能停車項目公司,對實施范圍內已建成的道路路側(路內)公共停車泊位約5156個,停車場停車泊位約2705個進行建設和改造,對1308個停車場車位提供充電樁。

二、大力推廣利用天然氣,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

按照“多氣源、一張網、互聯互通、功能互補”的總體目標,多渠道落實天然氣氣源供應,做好天然氣供需平衡和新氣源銜接;建設完善城市天然氣輸配管網,優化高壓、次高壓管網布局,擴大中壓管網覆蓋率,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提高供氣服務水平。

(一) 構建廣覆蓋的天然氣供應體系

推進氣源與通道建設,完善天然氣輸配系統推進保障能力建設,提高儲備調峰能力。

——氣源供應

依托河源江東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和河源新奧燃氣有限公司,強化區域內供氣公司與河源華潤、龍川華潤、和平華潤的協同供應,合理調配氣源。積極促進河源江東華潤燃氣有限公司與天然氣管網“縣縣通工程”河源-東源項目接駁,保障氣源供應。落實天然氣及液化/壓縮天然氣(CNG/LNG)加氣站建設,大力推進華潤燃氣古竹鎮LNG氣站的建設,滿足新區天然氣汽車的加氣需求。

——天然氣輸配體系

強化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規劃編制、相關建設項目審批和工程建設協調工作。推進產業園片區、古竹片區、迎客大道以南高鐵新城片區中壓管網鋪設工作,到2025年實現天然氣管道廣覆蓋,居民燃氣氣化率達到80%,新區建成一個安全可靠、布局合理、覆蓋面廣的天然氣輸配系統,大部分中心鎮以及沿線的小城鎮均納入城市天然氣管道系統,基本實現供氣管道化。

強化政府與天然氣供應企業緊密聯系的協調機制。進一步深化與天然氣供應企業的戰略合作,建立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化運營的天然氣利用管理體制,完善天然氣設施建設、用氣需求、調控管理的工作體系,協助天然氣供應企業建設資金籌措、管道工程建設等工作。

——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

提高天然氣應急儲備(調峰)能力。建設全面的天然氣資源供應的安全保障體系,確保天然氣供應的安全性、可靠性、連續性和穩定性,通過應急氣源及次高壓管道進行儲氣、調峰,合理推進地下儲氣庫的建設。

(二)鼓勵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

依托工業園和產業集聚區,根據園區內冷熱負荷發展情況,適時建設相應規模的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在具備條件的旅游集中服務區、大型商業設施等能源負荷中心,鼓勵結合中低壓城市管網適當布局發展區域分布式能源系統和樓宇分布式能源系統。

(三)大力推廣天然氣綜合利用

按照河源市大氣環境目標和能源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推廣天然氣綜合利用。一是以長途客貨運、出租車及環衛工程車等車輛為重點,推廣使用以液化天然氣(LNG)、壓縮天然氣(CNG)為燃料的清潔能源汽車,在鞏固提升CNG汽車保有量基礎上,加快推廣LNG汽車,提高運輸業氣化率;二是在商業領域,賓館、酒店、醫院、商場等大型公共場作為鍋爐燃料用于產生衛生熱水、蒸汽;三是推進城鎮天然氣全域發展,配套完善城鎮管網、調峰站、配氣站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提高城市居民天然氣普及率,加快普及農村天然氣利用,逐步擴大用氣范圍,緊跟新農村社區建設步伐,加快完善農村天然氣輸配管網系統,大力推進天然氣下鄉惠民工程,在無天然氣管網的鄉鎮可先采用CNG或LNG方式供氣,逐步實現天然氣管網化。

三、優化儲運設施布局,保障成品油安全穩定供應

統籌推進加油站布點規劃,進一步完善成品油銷售服務網絡,提高成品油基礎設施供應保障能力。

(一)協調成品油供應設施建設與布局

積極協調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加大新區供油設施的建設力度,滿足新區日益增長的成品油的消費需求;加強供油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成品油銷售服務網絡,提高成品油基礎設施供應保障能力,促進中心城區和農村加油站網絡協調發展,在重點滿足城區發展成品油需求的基礎上,同時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民日常生活對成品油的需求。“十四五”期間,統籌推進加油站布點規劃,新增規劃加油站1座,儲備規劃加油站2座。

(二)強化成品油市場管理

加大對成品油企業生產經營行為的監督檢查,及時查處囤積居奇、無證照經營等違法違規行為,規范成品油生產經營行為,維護成品油市場正常經營秩序。強化中石油、中石化的主供應渠道作用,進一步深化與中石油、中石化的戰略合作關系,推進雙方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合作,爭取兩大企業在成品油保障方面給予更大力度支持。鼓勵有資格的企業開展油品的批發和零售業務,實現油品供應多渠道發展,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參與油品經營及儲備工作,增加油品資源投入量,增強政府調控油品供應能力。

四、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擴大非化石能源利用

按照“科學規劃、技術先行、突出重點、做大產業”的原則,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推進并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升能源清潔化水平,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積極推進太陽能多元化利用

積極推進太陽能多元化利用,實現規模化、創新化發展,提高太陽能利用的經濟性、市場競爭性,為實現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和碳排目標提供重要支撐。

——分布式光伏和光伏+

一是依托工業園區等用電集中區域規模化推廣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在資源條件好、具備接入電網條件、消納能力強、電力負荷大的工業區周邊,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則,示范推進光伏電站建設;二是結合土地綜合利用,依托農業種植、林業栽培等,因地制宜創新各類“光伏+”綜合利用商業模式,促進光伏與其他產業有機融合;三是在有條件的區域,開展“人人1千瓦光伏”示范工程。

——太陽能熱

熱行業應用太陽能工業熱技術,建立中溫太陽能工業熱力系統示范工程,鼓勵企業應用太陽能鍋爐,創新推廣模式,減輕用熱企業的投資壓力。

在城市道路和公共場所推廣使用太陽能-LED、風光互補照明等產品,結合新農村建設,支持有條件的農戶改造采用太陽能熱水器系統、太陽能路燈等。

——光伏發電服務體系

鼓勵就地消納利用,供電部門做好集中送出通道。開放光伏發電市場,積極推進光伏發電接入工程及相關工程,加強配套電網建設,優化電網運行,保障光伏發電并網運行和高效利用;電網企業應確保光伏發電電量優先上網,全額收購上網電量,按規定支付發電電費和做好國家相關補貼的轉付工作。

加強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服務。進一步完善用戶側分布式電源建設申報機制,落實專項資金補貼,支持企業、機構、社區和家庭根據各自條件建設分布式能源服務項目,鼓勵專業化能源服務公司與用戶合作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設分布式電源。

(二)有序推進生物質能利用

按照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綜合利用、提高效率的思路,建立健全資源收集、加工轉化、就近利用的分布式生產消費體系,推進生物質能利用。

——分布式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

推進農林生物質發電轉向分布式熱電聯產,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采取秸稈代收、秸稈換氣等方式,加快秸稈集中氣化應用,利用林業“三剩物”和林產品加工剩余物直燃發電及供熱,支持20蒸噸/小時(14兆瓦)以上大型先進低排放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的應用。

——沼氣應用

強化工業有機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沼氣利用,推進大中型沼氣工程、養殖小區及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以沼氣為紐帶,加快推廣生態家園、生態種植基地、生態農業園區等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模式,不斷拓展生態產業鏈,鼓勵垃圾填埋氣利用等項目建設。

——生活垃圾資源循環利用

根據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需要,按照“相對集中、適度分散”原則,有序推進高標準建設城市垃圾為原料的垃圾發電,推動河源江東新區臨江鎮七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林業或工業廢棄物應用,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三)示范推進風能利用項目

開展風能資源普查,掌握新區風能資源狀況及分布特點,科學謀劃風力發展項目,促進風電項目落地,因地制宜示范性開發中小規模分布式和用戶側風力發電項目,重點發展5米/秒的內陸低風速風電項目,兼顧打造風電觀光旅游區。

五、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穩步推進節能工作

堅持節能優先戰略,將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強度作為引領轉型發展、緩解資源約束、應對氣候變化、創建宜居環境的重要舉措,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確保新區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強度達到廣東省、河源市下達指標的要求,實現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一)建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機制

一是建立相應部門參與的控制能源及煤炭消費總量工作協調機制,將控制能源消耗納入日常工作范疇,完善能源消費統計監測體系,科學分解目標,在深化單位GDP能耗強度下降指標約束要求的同時,把新區“十四五”能源消費總量目標分解落實到重點行業和重點用能單位;二是嚴格實施項目能評制度,強化能評約束性作用,對現有高耗能產業嚴格限制擴大產能,認真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產業布局規劃,制止新上淘汰類生產設備和高耗能產業項目,從源頭上控制高耗能項目;三是建立能源管控制度,對標先進、發達地區的能源管理模式,把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納入考核體系、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和評價考核體系,落實目標責任制;四是加強監督檢查和監測預警,強化節能驗收監察,加強監管,運用杠桿調節,加大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實施力度。

(二)加強重點領域節能降耗

扎實推進節能降耗,強化節能目標責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抓好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和節能環保新技術應用,促進工業企業、建筑、交通和公共機構節能降耗。

——推進工業節能

提高園區能源自給率。充分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等資源,發揮工業園區集聚優勢,降低能源供應成本,避免能源遠距離傳輸,以光伏發電、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為抓手,應用儲能、微效電廠等技術,實現區域多能轉化和優化互補,提升區域能源綜合利用率和清潔能源占比。

強化園區能源集約高效利用。根據用戶電、熱等多能源需求以及天然氣等一次能源價格與利用條件,通過BOT、BOO、BT等多種模式建設、運營分布式熱電聯產能源站。建立多能協同的智能調度系統,充分消納光伏發電和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等清潔能源,通過源、網、荷、儲的協調,多種能源的協同,優化工業園區運行效率,打造具有示范意義的綠色工業園區。

針對工業園區、工業企業、大型樓宇和商業綜合體用能大、能源種類多等特點,積極發展綜合能源服務,為客戶提供能效診斷、節能改造、運行托管等多種服務,示范性建設規模大、效益良好、技術先進的綜合能源服務項目。

——推進交通節能

優化交通網絡布局,逐步構建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省道干線和東江航道為重要支撐的多方式協調、高效暢通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按照“客運高速化、貨運物流化”發展要求,建設多式聯運、高效快捷的交通體系。推廣應用高效低耗新型車輛,鼓勵發展油汽混合型家用、公務用車和運營汽車,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積極發展公共交通,推廣節能環保型交通工具和運輸方式,鼓勵低碳出行。建設綠色循環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加快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和充電站、加氣站、公共自行車等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建筑節能

實施綠色建筑行動計劃和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加快綠色建筑建設,推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額和綠色建筑評級與標識制度,大力推廣節能電器和綠色照明。加大節能施工新技術、節能建材、節能燈具等推廣力度,穩步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積極發展建筑工業化,進一步降低建筑能耗。積極發展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及光熱利用。

——推動公共機構節能

強化政府機構節能,將節能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積極創建綠色賓館、酒店、超市,建立商業設施用能統計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公共機構節能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制定公共機構節能考核評價辦法,完善公共機構能耗統計和報告制度,以樓宇節電為重點,對公共建筑實施能耗定額管理制度,加強用能動態監測管理。倡導低碳消費、低碳生活方式,增強全民節能意識,形成全社會節約能源的良好氛圍。

六、培育新能源裝備產業創新發展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結構。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大數據及生命健康發展為導向,積極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打造國內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的新興產業基地。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圍繞整車生產,重點引進掌握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等上游關鍵技術生產企業,完善產業基礎,形成從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到整車制造、充電技術研發到充電樁制造等完整的產業鏈,推動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集群集聚發展,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大力支持凱中精密新能源汽車部件智造產業基地、奇瑞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基地建設。

七、提高能源惠民服務水平

加強農村能源生產建設。推進能源惠民工作,積極開展光伏扶貧工程建設,實現光伏發電精準扶貧,加強農村小水電、沼氣等資源開發利用;加強秸稈、薪柴等生物質資源收、儲、運體系建設,開展秸稈氣化、固化、炭化等高效能源化利用。

開展能源特色小鎮建設,探索特色小鎮建設與智能能源相結合的新模式,融合“互聯網+智慧能源”,試點推進“風、光、電、氣、熱、冷、儲”多能互補的綜合能源特色小鎮建設,穩步擴大農村電力、天然氣供應能力。

完善農村能源基礎服務體系。推進城鎮能源供應設施和服務逐步向農村延伸,加強農村液化氣供應站、加油站和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培育農村能源專業化經營服務企業和人才,增強能源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第四章環境與效益分析

一、能源發展環境影響分析

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130-2014)要求,本規劃實施的相關環境影響評價及應對措施如下:

按照《廣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河源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河源江東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要求,將環境友好和清潔低碳作為重要原則,促進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護充分協調,實現城市環境質量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一)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對環境的影響

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引導經濟社會進一步向低能耗方向轉型,減少能源生產與消費排放的污染物總量,通過建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項目全過程管理等措施,減少全社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

(二)優化能源結構對環境的影響

規劃提出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促進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利用,“十四五”期間隨著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項目投產,以及天然氣綜合應用范圍擴大,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清潔能源比重進一步提高,通過優化一次能源結構,將顯著降低同等能源消費總量下的污染排放。

(三)提高能源效率對環境的影響

“十四五”期間通過實施重點耗能行業節能減排、建筑節能、交通節能,合理推廣分布式能源、冷熱電聯產、新能源汽車等工作,促進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下降,減少能源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能源生產消費客觀上必然產生一定量的污染物排放和環境影響,“十四五”期間通過采取總量控制、環境治理和污染減排等措施,能源生產消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可控制在廣東省、河源市下達的總量指標內。

二、預防和減輕環境影響對策

(一)加強能源生產和轉化環節的能源保護

發揮能源發展規劃的引領作用,根據規劃布局實施能源項目,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技術,特別是傳統能源清潔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和廢棄資源利用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源生產和轉化對土地、水資源、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

(二)加強能源運輸和存儲環節的環境保護

優化能源產品輸送方式,以成品油、天然氣為重點,積極發展管道運輸,積極完善能源產品存儲,對于液體能源產品存儲設施,嚴格執行安全、衛生防護間距,進行科學選址,對固體能源產品的存儲設施重點加強防塵集塵、截污治污、預防自燃等措施。

(三)加強能源消費環節的環境保護

依照節能法規,實行獎懲結合的節能政策,推進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耗能企業節能,積極開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序推動生物質能發電和氣化利用。

“十四五”期間,充分發揮能源規劃對能源發展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優化能源基礎設施布局,大力推進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提高能源效率,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降低對土地、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的影響。到2025年,新區能源生產消費對環境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實現能源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三、規劃實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一)生態環境效益

通過實施能源發展規劃,調整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力爭在具備條件的工業園區、旅游集中服務區、生態園區、大型商業設施等能源負荷中心推進天然氣分布式冷熱電三聯供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其能效高、清潔環保、安全性高、削峰填谷、經濟效益好等優勢。通過協助推進我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減少垃圾填埋占用的土地,避免垃圾填埋滲濾液對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通過能源發展規劃的實施,減緩不合理能源結構導致環境質量變差的影響,有利于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水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效益顯著。

(二)社會效益

能源發展規劃推動分布式可再生能利用,可促進經濟發展,帶動旅游業、建造業的發展,增加就業人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地區間經濟社會均衡和諧發展。可再生能源下游產業涉及勘察、設計、研發、裝備制造、建造安裝、運維服務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可新增就業崗位,對宏觀經濟產生積極影響,是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措施,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推動力。

通過規劃實施,可提高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可替代大量化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改善能源結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可有力帶動相關產業,增加就業崗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高。能源生產消費的環境影響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排放規模得到有效控制,能源發展適應環境保護相關法規的要求。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管理協調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能源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能源發展和供應保障工作,建立責任明確、協調有力、管理規范、運轉高效的能源管理體系。根據國家、廣東省、河源市制定的各項能源政策,制定新區能源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推進重大能源項目的建設。加強統籌協調,切實保障能源的安全生產和有效供給,提高能源利用綜合效率,推動落實“多規融合”,加強部門和地區協作,各職能部門根據職能分工,加強協同配合,合力推動能源工作開展。

二、深化落實政策支撐

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補償機制。積極爭取國家或省市的支持,探索清潔能源在更大范圍內的消納機制。鼓勵社會資本依照法律法規和投資產業政策參與能源領域投資,推進電網、油、氣管網等基礎設施投資多元化。進一步加大促進能源尤其是清潔能源發展的資金、土地、金融、價格、人才引進以及應用推廣、項目開發等政策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新型能源技術和重大能源技術裝備的研發攻關、新能源開發利用等項目,增加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投入,主要應用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項目方面。

三、加強節能審核監管

抓好建設項目的節能審批工作,從源頭上合理控制能源總量的增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針對能源“雙控”節能減排任務,積極與廣東省、河源市溝通,重點在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方面爭取獲得相應支持,保障能源發展能有效支撐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強政府對能源監管的統籌協調,提升監管效能。加強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能源統計、監測預警和應急協調能力。充實能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力量,做好與上級能源管理機構的溝通協調,強化能源發展和行業管理工作。 

四、加強能源支撐能力建設

完善能源統計制度。建立和完善能源信息統計體系,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工作為抓手,全方位推進能源統計工作,統計部門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完善能源統計和管理制度,定期開展能源統計調查。制定節能激勵政策。加大節能的政策激勵,利用稅收和財政政策,鼓勵重點耗能企業在提高設備能效和工藝節能方面加大投入。創新能源領域投融資機制。研究出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擴大社會投資渠道,推動項目建設。

五、做好能源應急保障

切實落實能源安全戰略,制定能源應急預案。能源主管部門會同供電、住建等部門,針對電力、成品油、天然氣等重要能源產品制定應急預案,保障重要能源供應。加強能源監測預警。加強能源經濟運行分析和能源市場預警,規范能源信息報告制度,整合新區電、氣、油、熱等能源資源信息,建立能源監測預警機制,加強能源運行保障監管,準確判斷能源使用狀態和趨勢,實現能源管理制度化、監測信息化、預測預警實時化。鼓勵企業參與能源應急保障工作。按照“政府指導、企業主導”的原則,依托供電、供氣、供油公司等能源產品供應商聯合建立電力、成品油、天然氣等重點能源產品的應急保障隊伍。


附表:“十四五”時期江東新區能源建設重點項目表



編輯:謝敏

校對:彭天賜


河源江東新區發展財政局關于印發河源江東新區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1).pdf

附表:“十四五”時期江東新區能源建設重點項目表.doc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