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久久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專題專欄 > 普法專欄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專題專欄 > 普法專欄

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原因及精準治理
來源:智慧普法平臺時間:2021-06-13 16:21:39
字體【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上網便捷性、未成年人在線教育的快速發展、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推出等,使得網絡對未成年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為防止未成年人網絡沉迷,落實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可考慮按年齡特征、活動時間段、上網興趣、各方責任等實施精準治理。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于2021年6月1日施行。該法增加“網絡保護”和“政府保護”兩個專章,對未成年人保護進行了全面系統規定。其中,防沉迷條款尤其值得關注。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六十八條規定:“新聞出版、教育、衛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網信等部門應當定期開展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宣傳教育,監督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履行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義務,指導家庭、學校、社會組織互相配合,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進行預防和干預。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進行干預。”這對規范網絡游戲服務,引導網絡游戲企業切實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過度消費等行為,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原因

  今年3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其中年齡10歲以下的占3.1%,10-19歲占13.5%,即有1.6億多網民年齡在19歲以下。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過度消費等現象時有發生,亟須開展綜合治理、精準治理。近20年來,我國一直在完善預防未成年人網絡防沉迷機制,其制度建設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收到了一定效果。然而現實中,未成年人網絡沉迷仍然呈逐步上升態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方式變成移動主導,突破了空間、時間障礙,為未成年人上網帶來空前的便捷性。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單位于2020年9月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顯示,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于我國總體互聯網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達到78%。

  第二,未成年人在線教育發展迅猛,上網成為生活常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小學生上網課接受在線教育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網絡資源的吸引、影響,導致未成年人用網與限網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削弱了防沉迷措施的效果。

  第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推出使得網絡對未成年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一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推薦算法、精準畫像使人與信息之間精確對接,未成年人獲得的信息更豐富更個性化;二是以青少年為目標用戶的互聯網產業飛速發展,移動游戲成為主力,對未成年人手游控制難度更大;三是線上社交產品多樣化,網絡社交發展迅速,如游戲社交、知識社交、音樂社交、直播社交等線上陌生人興趣社交異軍突起。據《2021年網生代線上社交行為洞察報告》,游戲社交占各類興趣社交的59.3%,陌生人社交占比高達56.4%,這增加了未成年人網絡社交風險。四是網絡視頻飛速發展,未成年人成為視頻應用的重要力量,來自《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的數據顯示,使用視頻類App的未成年人已占其總人數的六成以上。可以說,視頻改變了未成年人獲取信息的方式。

  第四,與日益豐富的網絡資源相比,青少年線下生活相對缺乏吸引力,網絡世界在與現實生活的吸引力博弈中占上風。一是中小學生學習壓力大,無時不在的競爭使他們更愿意上網尋找志趣相投的伙伴。二是不少家庭父母忙于工作,與子女交流少。三是未成年人課余能夠使用的活動場地太少,其玩耍的天性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發布的《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只有1.66平方米,較之美國的16平方米,日本的19平方米,相差較大。放學后大多數學校限制學生留校玩耍,社區游戲場地缺乏,這使得學生與同伴交流、游戲的需求轉向了網絡。

  第五,治理措施、監管手段無法完全跟上新技術新產品發展的速度,出現監管盲區。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手機的普遍應用,使未成年人可以突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上網。小程序盛行、加密通訊平臺的應用使未成年人的網絡社交更具隱蔽性,但監管無法及時跟進干預。

  治理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路徑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條明確規定:“保護未成年人,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處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項,應當符合下列要求:(一)給予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二)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三)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四)適應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五)聽取未成年人的意見;(六)保護與教育相結合。”因此,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治理應當遵照上述規定,落實相關規定,實行精準治理,主要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考量:

  一是按年齡特征分段精準治理。2020年5月,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聯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網民中認為自己對互聯網存在依賴心理的比例為17.3%。因此,網絡沉迷治理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減少網絡依賴。要達到這一目的,需想方設法減少未成年人的上網時間,培養其良好的網絡素養。未成年人在不同成長時期有不同特點,治理也應當有針對性。鑒于未成年人學齡前觸網比例顯著提升,為了使未成年人從觸網伊始就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有必要將教育延伸至學齡前。考慮到教育的系統性和便利性,可按照學齡前和小學、初中、高中年齡段分段采取措施,各有側重,防止其沉迷網絡。

  1.低齡未成年人服從性高,更容易聽從成年人的教育。這個階段,防沉迷網絡的重點是控制上網時間,培養好的上網習慣。要減少其上網時間,避免受到網上不良信息影響和不法分子的詐騙,尤其要重視對其網絡習慣的培養,使其養成一生受益的網絡習慣。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編寫合適的幼兒網絡素養教程,使其從上網伊始就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如上網時間控制、主動休息習慣等,比如單次使用網絡不宜超過30分鐘,使用后應休息玩耍。其次,引導培養幼兒良好的上網興趣點,培養其審美,增強其自覺抵制低俗和不良信息的能力。

  2.中高年齡段的未成年人,自主性增強,更愿意自己尋找生活的答案,對其上網既要有強制休息的要求,更要引導其理性認識網絡,培養其自制力,提高其判斷力。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編寫適合小學、初中學生使用的網絡素養教材,按照小學、初中學生上網的風險,選用不同側重案例,幫助其避免網絡陷阱。對高中生,要引導其思考未來的人生道路,增強其自主控制力。充分發揮網絡教育和普法的作用,開設網絡課堂,打造其法律學習的網絡陣地。在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活動中加入網絡風險教育,在執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融入防沉迷教育。其次,從小學開始培養未成年人戶外鍛煉的習慣,使其從小學開始掌握1-2項體育運動技能,引導孩子養成終身鍛煉習慣。嚴格落實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確保中小學生在校體育活動時間,重視體育課的內容改革,使其更具有吸引力。想方設法加大活動場地供應量,讓現實活動吸引孩子離開網絡。

  二是按活動時間分段精準治理。根據未成年人的活動時間確定上網風險時間段,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控制上網。學生在校時間段,學校嚴格落實電子產品控制保管制度,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統一保管。同時,學校應合理分配在線教育比例,嚴格按規定要求開展在線教育,不盲目延長在線教育時間,合理分配在線教育比例。課后作業,應堅持采用紙質作業,減少未成年人留網時間。學生課余時間,由家庭負責,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但《2019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僅有49.2%的家長會對上網時長進行經常性限制,大部分家長放任孩子上網。初中生需要家長重點關注,其正處于網絡社會屬性形成的關鍵期。與小學、高中和中職學生相比,初中生網民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學習的為22.2%,比例最高;51.1%的初中生網民曾利用互聯網完成過作業。因此,家長應采取積極措施,控制未成年人上網時間,不放縱其上網,對于未成年人上網瀏覽的信息應做到心中有數,及時干預。

  三是按上網興趣精準治理。《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無論高中、初中還是小學階段的未成年網民,網上完成學習任務、玩游戲以及看短視頻占比相當高。未成年人對網絡的興趣,既有共同需求,也有個性化需求。《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初中生更偏愛網上聊天、使用社交網站和網上聽音樂。高中生網上社會化程度最高,購物、社交和網上聊天比例遠遠高出中小學生平均水平。因此,應深入研究各個年齡段群體的上網興趣,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未成年人群體的興趣對相關資源進行精準治理,比如在初中生的網絡素養教育中專門對“粉絲文化”和“粉絲應援”進行正向引導,將動漫產品和相關App納入審查重點。

  四是按各方責任精準治理。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家庭、學校、平臺、社會、政府等各方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的責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各方應圍繞現實中發現的問題,落實責任,細化舉措,使法律規定落到實處,發揮實效。今年4月,《南方都市報》、南都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短視頻直播App青少年保護測評報告》顯示,互聯網平臺防沉迷的“青少年模式”存在較多漏洞,一方面并非所有網絡游戲平臺、直播平臺、音視頻平臺、社交平臺設置了“青少年模式”。另一方面,現有“青少年模式”未充分發揮其作用。因此,監管部門應切實履行監督職責,將設置“青少年模式”作為游戲、直播、音視頻、社交等互聯網平臺的統一強制性要求,并要求其完善,使之切實有效。互聯網平臺應當嚴格遵守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產品和服務。”“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應當完善平臺內容審核機制,減少不良信息進入未成年人視野;加大內容池建設,更新算法分發研究,向未成年人積極推送健康向上、知識性和趣味性均佳的內容。

  同時,教育部門應深入研究挖掘在線教育的優勢,適度控制在線教育的時長和規模,嚴格審查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的在線教育網絡產品和服務,確定其未插入網絡游戲鏈接,未推送廣告等與教學無關的信息。體育部門應想方設法增加未成年人戶外活動場地面積,增加適合兒童青少年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持續推動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向兒童青少年開放,增加戶外活動對未成年人的吸引力。

  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治理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積極履職,共同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中國法學會會員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